宣政元年,公元578年,六月初一。
这一年,堪称北周历史上,乃至南北朝历史上最为优秀帝王,北周武帝宇文邕驾崩了。
虽然宇文邕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,但并不妨碍作者为他留下一句言简意赅的评语:
十八年帝王生涯,宇文邕诛灭权臣,独揽大权,攻伐北齐,一统北方,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伟大功业。
帝王勤政爱民,致使北周政治清明,国力强盛,王朝的发展走上了永远不能再复刻的巅峰。
宇文邕是一个好皇帝,更是一个好人。
而现在,一代帝王龙驭上宾,把帝国的未来交到了儿子,宇文赟的手上。
宇文赟,即北周宣帝。
我们知道,像宇文邕这种优秀帝王,无论是对自己,还是对臣公的要求,都是十分严格的。
展开剩余89%帝王要求自己向秦皇汉武看齐,要求百官做忠臣良将,不仅如此,皇帝对太子宇文赟的教导更是近乎于变态般的严苛。
虽隆寒盛暑,亦不得休息。——《周书·卷七·帝纪第七》
无论酷暑寒冬,一年四季,宇文赟没有休息日,每天都要精进学业,一来学习经史子集,二来学习皇家规范。
性既嗜酒,高祖遂禁醪醴不许至东宫。——《周书·卷七·帝纪第七》
太子爱饮酒,皇帝偏偏下令,东宫禁酒,别说喝酒,就连跟酒有关的一切东西,都不许在太子的居所出现,所以宇文赟别说喝酒,就连个酒瓶子,酒杯他也见不到。
帝每有过,辄加捶扑。————《周书·卷七·帝纪第七》
太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一旦出现过错和失误,无论大小,皇帝必然暴怒,愤怒之余,还要用棍棒狠狠地责打太子,以至于太子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。
在父亲宇文邕的如此高压教育之下,宇文赟逐渐明白,自己的父亲似乎是个十分挑剔的完美主义者,自己无论做什么,永远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。
自己认为的合格和优秀,不算合格和优秀,而只有父亲眼中的合格和优秀,才是真正的合格和优秀。
但父亲审视别人的标准,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。
不仅要才华出众,实力超群,更要文武双全,外加品德高尚。
这世上哪儿有这样的人?
如果真有这样的人,那这种人岂不是圣贤?
宇文赟的委屈作者的确可以理解,在作者看来,能达到周武帝宇文邕这种要求的人,古往今来似乎只有一个,那就是明朝的王守仁同志。
宇文赟不是王守仁,他也不认识王守仁,但是为了以后在父亲宇文邕面前不再挨揍,所以他果断地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——那就是装相。
帝惮高祖威严,矫情修饰,以是过恶遂不外闻。——《周书·卷七·帝纪第七》
因为害怕被父亲毒打,太子宇文赟只要一见到父亲宇文邕,必然是诚惶诚恐,言行举止都表现得体,皇帝让太子站着,太子绝不落座,皇帝让太子吃苹果,太子绝不吃梨。
终于,在宇文赟日复一日的伪装之下,皇帝终于认可了太子。
老皇帝认为,棍棒之下出孝子,现在,自己的儿子已经被自己“培养”成了一个合格的继承人。
宇文邕想得很好,但他并不明白一个道理,那就是:
人是一根弹簧,被挤压得越厉害,弹起的时候就会越剧烈。
果不其然东南配资,老皇帝前脚驾崩,宇文赟后脚就露出了他的本性。
按照北周的礼法传统,先皇驾崩,作为太子,要守孝一个月,而我们的宇文赟同志只在自己老子的灵前守了十天孝,就迫不及待的登上了皇位。
新帝登基,要做的事情有很多。
有搞天下大赦,刷一波群众好感的,有减免赋税,为自己搏一波好名声的。
有裁撤官员,提拔大臣,组建属于自己的帝党班底的。
干什么的都有,但目的不外乎一个,那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。
但我们的周宣帝宇文赟一上台,却干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儿。
皇帝上台第一天,当即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了一道命令:
又诏仪同以上女,不许辄嫁。——《周书卷四十列传第三十二》
在北周王朝任职的官员们,家里有闺女,不许私自出嫁,必须先送到皇宫中来,皇帝相不中,那就送出宫去,皇帝相中了,那就不许走了,统统充入后宫。
皇帝颁布完诏令,立刻开始了自己选妃大业,这一选不要紧,选来选去,宇文赟居然选出了整整五位皇后。
朋友们,五胡十六国的淫魔皇帝刘聪,在位的时候不过三位皇后并立,后来居上的宇文赟居然搞出五位皇后,实在是一大“历史奇观”。
沉迷女色也就算了,除此之外,皇帝在位的时候也几乎没干过什么好事儿。
一来,皇帝任用宦官,大小事宜全由宦官做主。
财政宦官来管,军事宦官指挥,朝政事宜宦官负责,军国大权宦官总揽。
二来,帝王大兴土木,盖房子上瘾。
朋友们,按作者来看,盖那么多的房子,实在是没有必要。
伟大的思想家赵本山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,我认为很有道理:
人生在世屈指算,最多三万六千天。
家有房屋千万所,睡觉就需三尺宽。
是的,盖那么多房子,纯属浪费。
皇帝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横征暴敛,不仅使国家财政一度出现赤字,更使得民怨冲天,社会矛盾剧烈。
三来,皇帝滥用刑罚,简直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。
宫女身材不好要处罚,卫兵腰板挺不直要处罚,大臣们上折子写错字还要处罚。
动辄就是连降三级,罚俸半年,臣子们叫苦不迭,那日子就别提了。
四来,皇帝不懂得加强皇权,反而残害宗室,自断臂膀。
宣政元年,公元578年,皇帝杀害了自己的叔父,齐王宇文宪,而到了大象元年,公元579年,皇帝更是把滕王宇文逌,越王宇文盛,赵王宇文招,陈王宇文纯纷纷赶出中央,彻底的瓦解了自己的宗族势力。
不过话说回来,宇文赟如此昏庸无道,倒不全是因为他本性如此,更是因为他的父亲宇文邕对他错误的教育方式。
棍棒之下虽然很有可能出孝子,但更有可能出逆子。
过分的体罚式教育,不仅没有修正宇文赟身上的恶习,反而激起了他的抗争和逆反心理。
所以在宇文赟登基称帝后,他才会表现出比一般昏君还要严重和过分的行为。
因为与其说宇文赟是在当昏君,倒不如说是他在报复已经故去的父亲,或者说是在发泄自己当年的遭遇。
但不管是什么原因,身为一国之君,如此放任自流,耽于享乐,总归是不好的。
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皇帝潇洒快乐完,居然一拍屁股,把皇位禅让给了年仅七岁的太子宇文阐,自己当起了太上皇。
不过皇帝虽然看似退居二线,但却仍然监视着朝堂里的一举一动。
帝王虽然昏庸,对权力的把持,却是丝毫都不松懈。
宇文赟的皇后,名字叫做杨丽华。
而杨皇后的父亲,叫做杨坚。
杨坚是北周王朝的随国公,家大业大,势力也十分庞大,这让宇文赟十分忌惮自己的这位老丈人,于是宇文赟叫来杨坚,表示如果杨坚面见自己,脸色有变,说明他居心叵测,不怀好意,既然如此,就应该杀掉。
没想到我们的杨坚同志见了宇文赟,立刻化身面瘫,可以说是目不斜视,毫无表情,宇文赟没办法,只好又把杨坚放了回去。
杨坚回家之后一寻思,认为宇文赟既然对自己已经动了杀心,那自己最好不要在皇帝面前待着了,也不要在中央混了,干脆到地方去任职,避一避风头。
于是,杨坚在朝廷里托人运作,终于把自己调到了地方履职,而宇文赟眼不见心不烦,几天看不到杨坚,基本上就把收拾杨坚这事儿给忘了。
到了大象二年,公元580年的时候,太上皇宇文赟因为后宫皇后太多,纵欲过度,身体已经大不如前,他在同年的五月二十四日突发恶疾,感觉自己大限已至,所以找来了几位大臣来安排后事。
太上皇想要安排什么后事,我们不得而知,不是史书没记载,而是因为当时的宇文赟已经病到不能开口说话。
而该说不说,太上皇叫来的这几位托孤大臣,基本上都是杨坚的亲信。
结果,太上皇召来几位大臣,本想临终托孤,絮叨几句,结果君臣之间却只能大眼瞪小眼,宇文赟一声不吭,最后栽倒在地上,凉了。
浮华享乐一世,最后落了一个一言不发,连说一声再见的能力也没有。
正如我们伟大的思想家赵本山老师所言:
说人好比盆中鲜花,
生活就是一团乱麻。
房子修得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,
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。
帝王丰富而多彩的一生,最终化为了一方小小的墓冢。
而这帮跪在地上,头也不敢抬的托孤重臣们,任凭他们一个个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,都竖起耳朵,也没有听到太上皇弥留之际的任何一句话。
皇帝没留下指示,那咱们哥几个可就自己做主了。
现在,历史掌握在了几个公卿大臣的手里。
他们会如何选择?
他们会带领北周王朝走向何处?
也许是万丈深渊东南配资,也许是无间地狱,也许,是一个光明的永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点金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